賞鯨資訊
[ 花蓮縣海域鯨豚海上調查 ]
花東賞鯨01為瞭解花蓮縣沿海之鯨豚資源於1996年6月25日至9月5日於沿海12浬內執行30航次海上調查,航線未固定,但涵括全區。共發現95群3985隻次鯨豚,其中85群可確認者隸屬7種鯨豚,依其群數多寡順序為瑞氏海豚 (Grampus griseus) (28%)飛旋原海豚 (Stenella longirostris),熱帶點斑原海豚 (Stenella attenuata),瓶鼻海豚 (Tursiops truncatus),弗氏海豚 (Lagenodelphis hosei),偽虎鯨 (Pseudorca crassidens)及虎鯨 (Orcinus orca)等,另有一群4隻喙鯨類 (beak whales)。就每群隻數言,以弗氏海豚最多,平均可達157隻/群,其次為熱帶點斑原海豚(70隻/群)及飛旋原海豚(41隻/群),其他種類則在4–23隻/群之間。
本縣沿海鯨豚分佈大致可成北中南三區,北區大陸棚稍寬共有4種鯨豚,多分佈在200公尺以內之淺水區。南區種類較多,達7種,有些是出現於水較深的鯨類。
花東賞鯨02花蓮位於台灣東部中段,海岸線長達124公里,沿岸所分佈的巖礁區、河海交界區、海灣等再加上全年受到北赤道洋流–黑潮 (Kuroshio)由南往北經過的影響,使得花蓮海域擁有巖礁魚類駐足以及多樣的洄游性魚類過境覓食,根據1995年邵廣朝教授研究在東部海域共計有717種魚類。而鯨類(Cetacean)這種逐魚群洄游性的海洋哺乳動物也被吸引而靠岸;曾有花蓮老者敘述過去的夜晚常聞大鯨在海上哭嚎之聲,而舉凡小型海豚至大型鬚鯨亦有漁民在海上目擊之傳述,據相關資料整理花蓮可能有22種之多,佔台灣之鯨種分佈相當大的比例。
花東賞鯨03我國賞鯨活動自1997年於花蓮正式開幕以來,近兩年已成為最熱門的旅遊活動之一。為使賞鯨觀光產業能兼顧保育,進而能永續經營,有兩個必須堅守的原則:(1) 效用上的最大化,例如科學研究、環境教育等,(2) 對鯨豚衝擊的極小值,包族群的繁殖、分佈、行為及生理狀況等。本篇報告以花蓮縣石梯港為研究地點,分別針對目前鯨豚資源的概況、賞鯨活動對鯨豚造成的衝擊及賞鯨遊客的概況進行調查與探討。
於民國八十七年五到十月期間,隨賞鯨船海鯨號出海調查共計89個航次,其中有78個航次發現鯨豚的蹤影,總發現率為88%。總共記錄到9種129群的鯨豚,平均每一航次可發現1.45群鯨豚。在各個月份中,以八月份的發現率(98%)及每一航次發現群數(1.8群)為最高。整體而言,鯨豚的發現率並沒有明顯的月份或時間的差異。
本次調查發現的9種鯨豚種類,依發現的群體數量分別為:瑞氏海豚、長吻飛旋原海豚、熱帶點斑原海豚、弗氏海豚、侏儒抹香鯨、瓶鼻海豚、偽虎鯨、小虎鯨及喙鯨類。綜合歷年的研究,目前共有15種鯨豚類動物經確認出現於花蓮縣沿海。隱常見的小型海豚科之外,亦曾發現稀少的大型鯨類如虎鯨、抹香鯨、大翅鯨等。整體而言,本區鯨豚的資源量相當豐富。
[ 相關連結 ]

本縣沿海鯨豚分佈大致可成北中南三區,北區大陸棚稍寬共有4種鯨豚,多分佈在200公尺以內之淺水區。南區種類較多,達7種,有些是出現於水較深的鯨類。

花東賞鯨03我國賞鯨活動自1997年於花蓮正式開幕以來,近兩年已成為最熱門的旅遊活動之一。為使賞鯨觀光產業能兼顧保育,進而能永續經營,有兩個必須堅守的原則:(1) 效用上的最大化,例如科學研究、環境教育等,(2) 對鯨豚衝擊的極小值,包族群的繁殖、分佈、行為及生理狀況等。本篇報告以花蓮縣石梯港為研究地點,分別針對目前鯨豚資源的概況、賞鯨活動對鯨豚造成的衝擊及賞鯨遊客的概況進行調查與探討。

本次調查發現的9種鯨豚種類,依發現的群體數量分別為:瑞氏海豚、長吻飛旋原海豚、熱帶點斑原海豚、弗氏海豚、侏儒抹香鯨、瓶鼻海豚、偽虎鯨、小虎鯨及喙鯨類。綜合歷年的研究,目前共有15種鯨豚類動物經確認出現於花蓮縣沿海。隱常見的小型海豚科之外,亦曾發現稀少的大型鯨類如虎鯨、抹香鯨、大翅鯨等。整體而言,本區鯨豚的資源量相當豐富。
[ 相關連結 ]
點閱率:2727